Skip to main content
鼎源茶訊

蘇軾:中國茶文化史上的耀眼星辰(上)|【百福藏倉鼎源茶訊】

By 2019-11-11No Comments
蘇軾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蘇軾 (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兼知音律,懂園林藝術,精於金石鑑賞,在文學藝術上素有“全才”之譽。其實他還是一位傑出的“茶人”。在《中國茶葉大辭典》茶人部中收錄的歷代名家(從先秦至近現代)凡194人,蘇軾為北宋24人之一。縱觀蘇軾一生的生活與創作實踐,他愛茶、嗜茶、無論理政視事,會友聚談,遊山玩水,寢食之餘,都離不開茶,即使病中也撇不下茶。茶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靈物,仕途蹭蹬中的精神伴侶。他撰寫的傳世散文《漱茶說》《書黃道輔(品茶要錄)後》《葉嘉傳》以及詠茶詩詞70餘首,至今熠熠生輝。有人把他比作唐代著名茶人盧仝,他也曾以盧仝自詡。誠然,他是中國茶文化史上一顆耀眼的星辰。

2018古寨祥雲

2018古寨祥雲

從來佳茗似佳人 妙語巧喻傳千秋

宋代社會沿襲中、晚唐時代漸興的飲茶風尚,而且精益求精。據宋人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六)》雲:“茶之尚,蓋自唐人始,至本朝為盛;而本朝又至祐陵時,益窮極新出,而無以矣。”蘇軾生活年代的歷任君主即仁宗(趙禎)、英宗(趙曙)、神宗(趙頊)、哲宗(趙煦),個個嗜茶,而且講求茶藝,蘇軾離世前一年繼位的宋徽宗(趙佶)更是著名茶人。北宋王朝先後在建州(今福建建甌。由於地處建溪上游,亦稱建溪)鳳凰山設立“官焙”,先後派遣過丁謂、蔡襄等人主持修貢(製造專供朝廷享用的貢茶)。據丁謂詩《北苑焙新茶》敘述:“天下產茶者將七十郡半,……惟建州出產有焙,焙有三十六,三十六中惟北苑發早而味尤佳。社前十五日即採其芽,日數千工,聚而造之,逼社即入貢。工甚大,造甚精。”丁謂首創建州茶大小龍團,甚獲皇上青睞。其後,蔡襄又將小龍團改造為一斤二十餅的上品龍茶,更加贏得朝廷的高度讚賞。俗謂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行下效,此時上至皇室公卿,下至文人僧道,以及引車賣漿者無不尚茶,逐漸地將茶文化推向更加成熟的境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述:“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鹽、醬、醋、茶。”在社交中,茶成為珍貴的贈品。蘇軾茶詩《次韻曹輔寄壑源試焙新芽》由於巧用“佳人”為喻,而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其詩云:

仙山靈草濕行雲,洗遍香肌粉末勻。

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2018年藏壽

2018年藏壽

寄茶人曹輔,福建沙縣人,時任福建轉運使,掌管茶事。壑源,山名。據《八閩通志·山川》載,“建安壑源山高峙數百,此山之茶為外焙冠。”系當時著名的龍鳳團茶產地。曹輔所寄“試焙新芽”顯然屬於新制的上品茶,並附有一詩。蘇軾這首是“次韻”,即步其詩原韻寫的。前六句運用擬人化手法敘寫壑源茶生長在雲霧瀰漫的崇山峻嶺之上,其茶芽猶如美女經池中淋浴,肌膚滋潤。她的誘人處不在於身上膏油散發的香氣,而在於她有著“玉雪”一般的好心腸,在於他具有無與倫比的內在美。今天我品味這“明月”般的團茶,就像當年盧仝喝過七碗茶一樣飄然欲仙,彷彿一陣清風把我帶到杭州美好的春色之中。最後兩句在驚嘆壑源茶的天生麗質之後,靈感突至,迸發出熾熱的詩情,將“佳茗”喻為“佳人”,為中國茶文化史留下一個千古名句。後人別具匠心地把蘇軾詩《飲湖上初晴後雨》中“欲把西湖比西子”句作為上聯,把本詩的“從來佳茗似佳人”作為下聯,可謂巧極,更進一步突顯了佳人的美好形象。其實以茶喻女人並非始於蘇軾。史載,唐人以茶為小女美稱,宋人則以茶比女性,如葛勝仲詩《次韻中散兄及諸弟寄顧渚茶(二首之一)》,即以“尤物”喻顧渚茶。但是蘇軾這首詩中用於比喻的“佳人”,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尤物”,更不是指一般形體上“豐胸”“長腿”實際上愚不可及的所謂“佳麗”,而是強調與其外表美相稱的無與倫比的內在美,即其優良的品質。這也就是曹輔所寄贈的壑源茶非同凡響之處。詩人新奇的設喻,傳頌千古,讓壑源名茶更添幾分魅力。

single-clump-tea

立傳撰史頌葉嘉 仙山靈草美名揚

蘇軾不僅把產於閩北的壑源名茶喻為佳人,而且還為它立傳。在撰寫《葉嘉傳》時,把它推為茶的代表,以其諧音取名“郝源氏”。

《葉嘉傳》是一篇別具一格的頌茶傑作。作者運用擬人化和虛實並用的藝術手法,為一種飲品立傳,其尚茶之情感人至深。陸羽《茶經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所謂“葉嘉”意即“嘉木”之葉。有人根據曾鞏詩《方推官寄新茶》中有“壑源諸葉品尤新”句,指出當地茶農多姓葉,以故蘇軾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也讓其姓葉。此見解亦甚精闢,錄此備考。在此對《葉嘉傳》中的一些句、段談談其中的意蘊。開篇“葉嘉。閩人也,其先處上谷……到武夷……子孫遂為郝源民。”顯然這裡概括敘述傳主葉嘉的身世,是從虛擬的“上谷”即深山老林之中移到武夷山來的,現為福建人。所謂“郝源民”即壑源茶。接下去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敘述郡守把葉嘉推舉上京見到皇帝之後的種種遭遇,幾經折騰,實際是敘寫茶葉的加工製作過程。所寫葉嘉與皇帝的幾次對話,則充分顯示了他的聰明智慧、頑強性格與犧牲精神。最後“贊曰”一段,所寫“葉氏子孫散居天下”,實為敘述茶葉在福建各地的發展狀況。其中特別強調“郝源之族為甲”,“竭力許國,不為身計,”則再次肯定壑源茶首屈一指的優良品質,熱情地褒揚茶葉對於社會的巨大貢獻。

建溪所產北苑茶、壑源茶,當時居於全國最高位置,也最受蘇軾的鍾愛,其茶詩詞中多有涉及。《和錢安道寄惠建茶》雲:“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建溪所產雖不同,一一天與君子性,森然可愛不可慢,骨清肉膩和且正,雪花雨腳何足道,啜過始知真味永”。同時批評“草茶無賴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頑懭”,而且點名否定了當時頗享美譽的“日註”(即日鑄茶)、“雙井”諸茶。詩人運用擬人化修辭手法品說各類茶味,將茶品擬為人品,通過評茶的價值取向、美醜對比,在高度肯定建茶如同謙謙君子般的高尚品格的同時,寄寓著詩人對於官場上姦侫之輩的嚴厲斥責和對於高尚人格的褒揚與嚮往。清人紀曉嵐評說此詩“將人比物,脫盡用事之痕。”

蘇軾愛茶,不僅為茶塑造佳人形象,為茶立傳,為茶吟詠,而且還為茶撰史。其五言詩《寄周安孺茶》全篇120句凡300字,從西周初年寫到北宋,概括了前後近2000年中國人識茶、飲茶和發展茶葉生產的歷史過程。開頭部分簡要地提及周公姬旦在《爾雅》中為它起名為“檟”、《桐君錄》對於幾處茶產地的記載,以及晉人杜育創作《荈賦》等幾件史事;接下去記述唐宋部分運用濃墨重彩,內容具體生動。從陸羽撰著《茶經》之後,概括描述愛茶人愈來愈多、採製工藝愈來愈精、名茶層出不窮的種種情狀,並對小龍、團鳳、日註、雙井諸茶分別品評,對建茶的優良品質和多種名茶的神功予以高度讚揚。全詩讀後讓人感到,蘇軾愛茶,又深諳茶史,確實令人嘆服。

資料來源:東方財富網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