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鼎源茶訊

【鼎源茶訊】 這片土地上他們用普洱茶為所有人寫下了“和”

By 2018-04-06No Comments

這片土地上他們用普洱茶為所有人寫下了“和”

普洱市(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普洱市(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普洱是一個邊疆多民族地區,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民族團結誓詞碑”就矗立在這裡。走進這塊26個民族同胞聚居的土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各族人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親如一家,讓人不覺想到一個大寫的“和”字。

民族大拜年

春節拜年,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在普洱採訪時,卻聽說一個不一樣的拜年活動。

每年大年初三,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各民族鄉鎮自發輪流到縣政府拜年,既弘揚獨特的民族文化,更生動詮釋各民族團結融合的世代傳承。

“拜年活動起源於群眾自發,老百姓生活好起來之後,自發組織起來到縣政府拜年,感謝黨和政府。”瀾滄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張華介紹說,上世紀80年代,每年兩個鄉鎮來,但瀾滄共有20個鄉鎮,每10年才能輪上一回。所以群眾呼籲,每年增加到4個鄉鎮拜年。

群眾的呼聲得到了響應。2018年春節,進城拜年的是拉巴鄉、勐朗鎮拜年團以及糯福鄉、上允鎮聯歡團,他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帶著本民族的深情厚誼,敲鑼打鼓,來到縣城參加拜年聯歡活動。

張華介紹說,他們身穿節日的艷麗盛裝,抬著年豬和粑粑、甘蔗、水酒,男人們吹著蘆笙、長號,彈著三弦,婦女們跳著舞唱著民歌一路走來,邊歌邊舞,熱鬧非凡。

縣四套班子領導也身著民族盛裝,拿著蘆笙,邊吹邊跳,在葫蘆廣場大門口迎接拜年團的到來。拉巴鄉和勐朗鎮拜年團分別向縣四套班子拜年,並敬獻上所帶禮物,向參加儀式的領導敬上一杯酒,掛上民族包包,表達對黨和政府的感謝之情。

拜年儀式結束後,拜年團、聯歡團擁入葫蘆廣場,與縣城各族人民一道融入歌舞的海洋。夜晚,上萬人歡聚在葫蘆廣場,舉行文藝節目表演,隨後進行了民族民間歌舞大聯歡,人山人海的跳歌場被分成幾部分,各民族都在舞場上盡情地展現自己的風采。

大家同樂同歡,不分民族和男女老幼,拉起手、圍成圈共同跳起民族歌舞,把整個歌場和天空照耀得五顏六色,光彩奪目。

這一夜,瀾滄縣城沉醉在一片節慶的歡樂之中。

神奇的趕街

要深入了解各民族交融的生活,一定要在趕街天去街子上看一看。在普洱採訪時,普洱市文化館文化顧問毛良提醒說,普洱稱趕集為趕街,碰上街子天,各少數民族會身著民族服裝,帶著各種稀奇物品來趕街。

普洱不同的地方趕街天時間不盡相同。例如瀾滄的街子天是周日,而與瀾滄同處“邊三縣”的孟連縣城,則是每5天一街。

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采訪時,得知我們要去趕街,宣傳部工作人員段建衛告訴我們,他週日正計劃舉家去瀾滄趕街,便欣然邀請我們同往。

瀾滄縣城勐朗壩的街天,是周而復始的禮拜天。8點多抵達,趕街的地方已是人頭攢動,老鄉們一個挨著一個的攤攤,已經把街道裝點成傳說中的街子模樣。難以想像,他們從山中趕來,帶來這些帶著泥土氣味的山貨,要起多早才能在清晨抵達這裡。

趕街的老鄉們大都穿著漢族服裝,只在衣服的細節上保留了些民族特點:編制了很多小彩球的拉祜族斜挎包包,漂亮的刺繡綁腿,很修身的傣族筒裙,而佤族的標識是那黑黑的皮膚和閃亮的牙齒。

據介紹,街子從早晨6點多會一直持續到下午四五點。外來生意人的各式各樣商品,本土百姓們自家帶來的農副產品,或是從山上採摘、挖來的野菜、野果,在這條街上應有盡有。碰上雨季,被擺放到集市上的各種山珍,才是瀾滄街上最吸引人的珍寶。

在各種新奇的山貨、吃食,以及各種炫麗的民族服飾面前,眼睛應接不暇,鄉音一知半解,我們只好用上嘴巴,來嚐嚐各種新奇的味道,也算是深入體驗。軟糯的小紅薯、各種顏色口味的小糍粑、叫不上名字的小蟲子,滿口復雜的味道,環繞在嘴裡。

一條街走下來,不自覺已經走了一公里多,除了吃到肚子裡的,我們手上也是收穫滿滿。看著每人手上的大袋小袋,有當地特產三七、石斛之類,更有芭樂、西紅柿、油菜、苦菜苔等時令蔬果,我們不禁相視而笑,此時才意識到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將帶著這些蔬菜水果坐飛機回到北京。

此時,神奇的街市,新奇的貨品,身著各種服飾的人們,已經在我們身後,卻永遠地留在了我們心中。

一碑促和諧

民族團結誓詞碑(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民族團結誓詞碑(圖片取自百度百科)

對於普洱文化專家毛良來說,多年前深入普洱民族地區調研當地文化的經歷,是他最難忘的時光。

“民族團結和諧是普洱民族文化的重要精髓。”毛良說,一方面,在普洱,崇尚自然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比如景邁山的翁基村,村口就是一顆巨大的榕樹,村莊和樹木和諧統一。這棵樹,被毛良畫進了畫裡,大樹下,若隱若現的,就是大樹庇護下的布朗族村寨。

人與自然的和諧還體現在普洱各族人民的飲食中。毛良說,這裡的人們“春吃百花、夏吃百菌、秋吃百果、冬吃百根”,從古至今,一直崇尚綠色生活方式。

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外,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在普洱生活,各民族團結一家親。“我家沒糧就去”賽嗨”家拿點,”賽嗨”有事我們全家都去幫忙。”“賽嗨”是孟連傣語,意為親戚和朋友,生活在孟連的各族群眾,團結互助傳統沿襲至今。

最讓毛良津津樂道的,還是那塊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的“民族團結誓詞碑”。“那塊碑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後各民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嶄新的民族團結關係,是普洱各族人民團結一致、愛國愛黨的結晶和見證。”

走進位於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普洱民族團結園,一眼看到園中兩側剽牛、喝咒水的雕塑,正中一個六角亭,亭中擺放一座碑———這就是屹立在西南邊疆人民心田上的“民族團結誓詞碑”,上書“我們廿六種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區各族同胞,慎重地於此舉行了剽牛,喝了咒水。從此我們一心一德,團結到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誓為建設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奮鬥!此誓。”

這塊碑中,記載著一段激勵人心的往事。

1950年,普洱26個民族的34名民族頭人和代表到首都北京參加國慶週年觀禮活動,回到寧洱後,在寧洱專區召開了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與會48名代表按照佤族習俗,舉行剽牛喝咒水盟誓立碑儀式,立下了從此,民族團結、親如一家的信念就深深融入到普洱各族人民血脈之中。

“建碑之後,參誓少數民族代表恪守碑文,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毛良說,一座碑,記錄了這塊土地上一段各族人民愛國愛黨的往事,也必將激勵著這裡的人們繼續和諧相處,共生共榮。

2018-04-03 資料來源:人民政协报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