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普洱茶

普洱茶是以雲南省一定區域內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後發酵加工成的散茶和緊壓茶。雲南茶葉:滇綠、滇青、滇紅,普洱茶是屬於滇青。普洱為古地名:當地哈尼族語,普為寨、洱為水灣。即水灣寨。普洱茶在清朝時屬雲南省普洱府,2007 年前為思茅市,今改為普洱市。

普洱茶歷史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 已自唐時"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薑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于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 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西藏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說,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菁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 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普洱茶餅

稱為「七子餅茶」,​又稱圓茶,是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猛海縣猛海茶廠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也屬於緊壓茶,它是將茶葉加工緊壓成外形美觀酷似滿月的圓餅茶,然後將每7塊餅茶包裝為1筒,故得名“七子餅茶”。

普洱沱茶

是一種製成圓錐窩頭狀的緊壓茶,主要產地是雲南,一般用黑茶製造,為便於馬幫運輸。因為一個茶坨的分量比一塊茶磚要小得多,更容易購買和零售。沱茶從面上看似圓麵包,從底下看似厚壁碗,中間下凹,頗具特色。沱茶的種類,依原料不同有綠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之分。

普洱磚茶

又稱蒸壓茶,外形像磚一樣的茶葉,它也是緊壓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種。磚茶根據原料和製作工藝的不同,可以分為青磚茶、米磚茶、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康磚茶等幾類。所有的磚茶都是蒸壓成型。如青磚茶、米磚茶、黑磚茶、花磚茶、茯磚茶是用機壓成型,康磚茶則是用棍錘築造成型。

普洱方茶

普洱方茶系昆明茶廠生產,以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一、二級為原料,選料嚴格,嫩度較高,精工篩制,然後蒸壓成正方形塊狀,長寬各10.1釐米,每片淨重250克,是壓制茶中的高檔產品。在清代,民間稱為普洱貢茶,系皇帝賜給臣子的禮物,後為體現人間吉慶之意,改為成“福祿壽喜”四個字,也叫四喜方茶

普洱緊茶

歷史上的緊茶素以茶味濃郁,香氣韌勁,自古以來即為藏區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過去因為路途迢遙,常常受潮而發生黴變,為了讓緊茶在運送的過程中能有足夠的空間來散發水分而防止黴變,才逐漸形成了緊茶獨有的帶把香菇造型,並一直沿用至今。標以“寶焰牌”商標緊茶,重命名為“班禪緊茶”或是“班禪禮茶”。

普洱散茶

散茶,未壓制成片、團的茶葉。《宋史·食貨志下五》:"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散茶出 淮南 、 歸州 、 江南 、 荊湖 ,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

普洱茶製作工法

普洱茶製作工法分為採菁、凋萎、發酵、殺青、揉捻、乾燥,最後壓製成品,每一個環節都有各自不同的訣竅與要點。

1.採菁

依照春、夏兩季採收,夏尾茶(粗茶)緊壓茶底層原料或禁止採收、禁採

2.萎​凋

快速散發茶菁內的水分​,萎凋主要分為日光萎凋、室內萎凋。

3.發酵

室內萎凋完成後,讓茶青靜置數小時,與空氣接觸起緩慢氧化作用,稱為「發酵」。

4.殺菁

當茶菁發酵至所需程度時,放進「殺菁機」用高溫來使茶菁停止發酵,叫做「殺菁」。

5.揉捻

殺青完成,放入「揉捻機」中揉捻,把茶細胞捻破,借助機器壓力破壞茶葉細胞,以利後續團揉。茶葉形狀也會影響茶湯口味,通常條索形茶口味清香高雅,球型或半球型茶香氣收斂滋味豐富。

6.乾燥

這是製成毛茶的最後一道工序。將茶葉中的水份減低到百分之五以下,易於茶葉保存。

7.壓製成品

最後經拔梗、檢枝等,茶葉製作完成,即可包裝販賣。成茶後,尚可進行熏花、陳放…等。揀枝去除枝梗老蒂、黃片,烘焙是後段的精製工夫,好的烘焙與拼配可以創出獨特的口味。